罗婷
摘要: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教育如何发展,教育中的师、生两大主体及二者间的关系一直吸引着我们的视线。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心理、情绪波动较大,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他们平稳地度过青春期,保持身心的健康发展,
是提高教育实效和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本文分析了中学师生关系的现状,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师生关系;对话;积极体验;评价机制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老师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一种人际互动模式。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系统。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的关系和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所以,师生关系的好劣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背景和情境,以及最终的教育成效,正所谓“亲其师,重其道”,师生关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师生关系的现状:
朱桂贞,孔莉等人的研究表明,师生关系总体比较融洽,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可亲度不高,半数左右的学生对师生能否成为知心朋友持模糊甚至否定态度,41.4%的学生认为老师对师生分歧反应平淡,不支持鼓励,甚至反对,压制。
沃建中等的研究显示,我国中学师生关系不是十分良好。初中生觉得老师不理解自己,对老师的意见表现出很强的反抗性,与老师的关系明显较差。
张磊的研究表明,积极师生关系的学生人数比例占34.8%,消极师生关系类型的学生比例占65.2%。
三.不良师生关系的形成原因
1. 师生关系发展单一化和师生之间的代沟
师生关系除了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外,还应该有社会关系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但是,现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围绕着教学知识展开。老师更多的只是把学生当作知识传授的对象,学生则在师生交往中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占据了主导,使得师生关系中的主题“师”和“生”都忽略了社会关系和自然人际关系的存在。这种单一的,不完满的师生关系状态阻碍师生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发展,这种状态也不可能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反而会成为师生交往的障碍,并加深师生之间的代沟。障碍和代沟使老师和学生之间越来越疏远,使师生关系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进一步加剧了师生之间的隔阂,淡漠了师生的感情,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2. 传统教育观拉远师生之间的距离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尊师重道是我国众多优良传统之一。再教育中逐渐形成了教师的权威思想--天地君亲师,教师高高在上,学生要遵从教师的一切言语,不能有丝毫违背。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师权威主义即使在我们倡导新时期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立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今天仍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很多教师。
在学校生活中,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必然附带着组织,管理学生的权利,在加上因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容易形成老师在上,学生在下的心理位差。而不少老师在管理班级和与学生沟通的时候不注意方法手段,缺乏教育管理艺术,以管代教,以批评代替教育,很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对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学生以训斥为教育手段的,必然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拉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 教师不了解学生情况和学生自我隐瞒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学校教育能够顺利推行必不可少的一个支撑点,脱离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单凭学校教育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人才,培育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健全的心理品质的。
因为缺少了与家长的沟通,使老师对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经历不了解,没有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有不少家长对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进度也不清楚,以为把学生送进学校就没自己的事了,这样就容易造成教育的盲区。
另外学生的自我隐瞒也会拉远师生之间的距离。心理学认为自我隐瞒是个体一种自卫的策略和手段,是个体将某些他认为痛苦的经历或负面的个人信息有意识地隐瞒起来,不想其他人展示的心里倾向。处于生理发展的青春期和心理发展的“断乳期”的中学生的心理或自我意识相对比较封闭,带有一定的闭锁性。这个时期他们逐渐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开始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而这一时期处理生活中各种事件的能力还比较差,遇到困难和挫折也比较多,容易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但他们又大多不愿求助成人,不愿向成人倾述情感。
4. 教师自身情况的影响
总有一些教师因为缺乏教学热情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因缺乏激情而表情冷漠,麻木;或者是哟与教师自身的专业思想和认识不足,导致在讲授时平淡无奇。还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注意方式方法,对一些问题消极应对,敷衍了事,甚至简单粗暴,横不讲理,结果造成班级和课堂学习氛围压抑,沉闷,学生在上课时难聚集精神,一直不专心听讲,不愿回答老师的提问,同时对老师不值得任务和功课敷衍了事,马虎应对,对于任何班级活动提不起兴趣,乃至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缺乏热情也缺乏活力,最终发展为对学习和生活都非常消极,自私冷漠,待人处事不真诚,信誉度差,自由散漫。
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动态知识传授和交流活动。《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学科的老师,自然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有特殊的感情。在课堂上,老师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以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而且能够在教学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使人鼓舞的态度;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真诚的期待和希望时,会产生一种受到肯定,鼓舞和信赖的情感体验,进而对老师信赖和爱戴的感觉会油然而生。反之,学生觉得某位老师对自己总是漠不关心,眼中只有考试成绩,或者认为老师对自己很偏心,处处针对自己,这样很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态度变坏,对该老师很不满意,进而对老师产生厌恶,对立的不良情感,甚至跟老师对着干,在这位老师上课的时候就觉得厌烦,对老师所讲知识也烦,学生能够的这种不良情绪必然导致知识的传授过程阻滞,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也会受阻。
5. 社会因素的影响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学校必然是开放性的。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 38个年头,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急剧转型,加上一信息化,全球化的冲击,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在这十多年时间迅速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普及,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非常大。首先,部分社会舆论中队教育“妖魔化”,在这十年里,教育忽然从一个受“同情”的对象表为受口诛笔伐的对象,指责“教育腐败”,“学校乱收费”,“有偿家教”,“教育是十大暴利行业”“教师打人,罚跪,针刺学生”......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字眼使人觉得老师俨然变成了十恶不赦的“大魔头”,教师也不再是被光环所围绕的行业了。中学生的个人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不高,很容易被媒体舆论的报道不加思考的信以为真,并对自己的老师产生怀疑,甚至对一些严格要求自己或者批评过自己的老师心怀怨恨。
四.中学师生关系的改进对策
1. 做好教师角色定位,践行理解对话
教师不应仅仅把知识交给学生,更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其含义应包括:一是认知方面的指导,主要应用于知识的学习中;二是情感方面的指导,即教师需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意志方面的指导,即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引导其克服困难,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情感支持,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策略。
其次,老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和接受学生,要认识到,人的发展是多面的,学习不能代表一切。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美德,关键在于是否将其发挥出来。有时,学生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这样的优势,这时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且把它应用到每天的生活中去。建构优势与美德不是学习、训练或制约,
而是发现、践行和体验。因此,只有接受真实的学生面貌,善待学生的不足,在教育教学中,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指责和怪罪,多一些激励和耐心,才能减少彼此的不理解,使师生关系多一些和谐。
2. 满足学生层次需求,维持学生积极体验
对学生来说,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要得到‘‘希望”的情感体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其的期望。有期待,才有动力,只有教师对学生抱有期待,才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当然,这种期待不是盲目的高期望,而是要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适应,了解他们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在此基础上注重过程的指导。对学生保持希望的过程其实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结合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探索。
要让学生投入课堂教学,前提是学生对课堂教学有所期待,也就是课堂教学要能够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呈层级分布的,在满足高水平的需要之前必须先满足低水平的需要。当前学校教育中越是强调学生的学习,就越难激发其动机,因其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就更别谈自尊和自我实现了。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满足其安全的需要,这里的安全更多的是指心理上的安全感。当教师不因学生的性别、成绩、家庭等因素另眼相看,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个体,用宽容的态度理解他们,给予其关心和支持时,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和归属感才能建立,这是学生自尊和自我实现的前提,对成绩落后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在自主管理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的意识,指导其掌握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操作技能,帮助学生对自我和班级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并提出班级建设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与实施步骤。在班级建构过程中,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和特点,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更要激励学生。
3. 确立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多维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制要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引领师生在交往中避免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的导向作用,建立起在学业、道德和情感等多方面的互动,促进师生关系多方向和多层次的发展。
以往的教育评价仅仅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标准来评判学生。评价主体的单一导致了学生通常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教育评价的意识,从而给教育评价的顺利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教育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只有打破教师评价的垄断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的始终,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才能提高教育评价结果的质量。教师作为教育评价的指导者应当为学生构建开放、包容而和谐的评价空间。只有学生真正确立了自主评价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到评价当中,从而为教育评价的内容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其次,吸收家庭、社会各个群体、组织和机构的力量,将其纳入教育评价的体系,给师生关系由单一的线性关系发展为多面的关系提供了空间,当师生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环境内的联系还分别以教师和学生为联系的基点与外部社会形成复杂的关系体系时,对于师生双方形成多角度和协调性的关系意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评价手段的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师生双方在整体上和过程上对师生关系进行全面的认识。将定量与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以及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这样就把评价当作一个相互作用的体系和过程来看待,同时师生关系也作为一种体系和过程与其产生交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桂贞,孔莉. 中学师生交往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3(1)
[2] 沃建中,林崇德,马宏中. 中学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3)
[3] 张磊. 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3
[4] 罗棋. 中学师生关系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 冯纯. 高中阶段师生关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