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印第安营地》为例谈小说主题的解读
赵 冬
《印第安营地》是《外国小说欣赏》读本中的一篇文章,学完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后,可以指导学生拓展阅读该篇,除了进一步感受他“冰山式”的语言风格外,还可以为第三单元主题的多元解读提供范例。
《印第安营地》讲述的是小男孩尼克跟随父亲一次出诊的经历,一位印第安产妇难产,孩子生了两天未能生下来,大家帮她请来医生,在没带麻醉药的情况下,尼克的父亲用一把大折刀给她做了剖腹产,术后才发现躺在女人上铺的腿受伤的丈夫竟自杀了。小说给人扑朔迷离之感,一些异态的细节呈现让人疑虑重重,而这些“异态”正是我们解读小说主题的突破口。
从人物异态的言行反思人性
营地里,产妇因阵痛撕心裂肺的尖叫,尼克请求父亲:“你不能给她吃点什么,好让她不这么尖叫吗?”父亲却说:“不行,我没有带麻药。不过让她去叫吧,没关系。我听不见,反正她叫不叫没关系。”很显然,父子对于产妇的尖叫态度迥然不同,尼克关心同情,这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的正常反映,可做父亲的却无动于衷,有些异态,难道是职业使然?出诊时就知道“印第安妇女病势很重”,为什么偏偏不带麻醉药?这又是一个反常理的行为,能说是一时疏忽?四个男人按住产妇不让她动,血淋淋的手术场面,医生却像在进行一场精彩的表演,还邀请儿子“做个实习大夫”,对他讲解流程,“要缝上几针,看不看随便你。”医生为什么丝毫不考虑儿子的感受,偏向他展现这血腥的一幕?手术完后,产妇昏死,医生却洋洋得意,向大家炫技:“这个手术真可以上医药杂志了。” “仁者医心”,这是医生应恪守的职业道德,可这位医生的言行却违背常理,表现得冷酷残忍。
与之相对的,是印第安妇女的异态行为,两天两夜的剧痛,没有让她放弃生下孩子的决心,血腥的手术让她痛得死去活来,她仍然选择默默承受,表现出异乎常人的生的勇气与坚强。医生与印第安女人,对待生命两人都有异态的行为、态度,一个珍视生命,显现母爱的伟大;一个无视生命的尊严,像任意宰割牲畜一样,表现人性的冷酷残忍。
人物异态的言行是我们深入解读文本的“有力武器”,关注人物异乎寻常的言行态度,通过与常人与文中人物的反复比较,体会形象特点,进而挖掘出文本的思想内涵,这不失为解读小说主题的一个好办法。
从情节的异态发展追问原因
印第安男子的自杀无疑是小说情节的一个突转,把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也给读者布下了疑点:手术前后这位一直沉默寡言的男子为什么要自杀?带着疑问,我们再来看人物的言行表现。文中写印第安男子的仅有两处,一处是医生初入营地时,产妇在尖叫,营里男人们跑到听不见叫喊的地方抽烟,而这位腿受伤的男子只能躺在上铺,“正在抽板烟,屋子里一股烟味”,为什么闷闷地抽烟?这一细节提示我们,他的心里也承受着妻子分娩的痛苦,抽烟是排解痛苦的唯一办法。第二处当医生说没带麻药,妻子叫不叫没关系,反正他听不见时,“做丈夫的在上铺转个身靠着墙”,为什么转身?细节传达心理,医生对妻子死活的漠视,妻子即将在无麻药的情况下做手术的剧痛,无疑在他的心里掀起波澜。两处细节我们看到这位寡言的男子细腻的情感,他的自杀源于对妻子的爱,不忍面对妻子痛苦的折磨;也源于对医生漠视生命尊严的抗议,不堪医生任意宰割。
通过层层追问,情节的异态发展让我们从印第安男子的角度思考主题:对纯真爱情的歌颂,对漠视生命尊严的鞭挞。情节向我们讲述表现人物的系列事件,而作者精心安排的异态情节不仅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也为我们提供了解读主题的钥匙,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情节的异态发展刨根究底,弄清真相。
从环境的异态面目揣摩意图
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了小说特有的背景,而社会环境可以向我们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为什么医生不带麻药给产妇做手术?深层原因我们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找到答案。白种人登上美洲,对土著印第安人进行驱赶、屠杀和奴役,种族歧视已经在白种人和印第安人之间形成习惯,社会的异态面目必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这正是医生在印第安产妇面前有种权威感优越感的原因所在,至此小说的主题更加明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对白种人的种族歧视进行了有力鞭挞,而他们歧视的印第安人,在作者笔下,恰恰团结友爱,对这群命运可怜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作者寄予同情与歌颂。
自然环境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它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印第安营地》的首尾都有自然环境的描写,开头黑暗的湖面,冰冷的湖水还有弥漫的浓雾,渲染出一种阴冷神秘的氛围。而在结尾,湖面仍然冷飕飕的,不同的是,尼克把手伸进水里,感觉“水里倒是很温暖”,环境的异态面目折射出人物特殊的感受,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对比开头,尼克坐在冷冷的湖面上,他“偎在父亲的怀里”,一个孩子对父亲充满了依赖感;而在结尾,尼克独自坐在船艄,“他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会死”,目睹了生的艰辛,死的瞬间,尼克一下子长大了,随父出诊的经历就是他内心成长的历程。从尼克内心成长的角度我们审视主题,不难看出作者在昭示:生命来之不易,我们应勇敢坚强地去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
环境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社会环境,带有主观色彩的自然环境,都会不同程度地从人物身上折射出来。留心环境的异态面目,透视人物心理,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高中语文新课标非常重视对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强调在“注重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样对主题的多元化个性解读十分必要,关注作者精心设计的种种异态,可以为我们提供突破口,欣赏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别样风景。也正是一些“异态”的存在,作品呈现出耳目一新、摇曳多姿的美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