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涵
摘 要: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候的学生脱离了初中的懵懂叛逆,开始形成自己的主观态度,是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德育最有效且最重要的阶段。由于社会发展迅速而不均衡,不同地区的德育发展各不相同,笔者对德育问题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高中生 德育问题 改进方法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说初中的学习生活开启了孩子们的求知欲,高中生活则确立了学生们的自主性。进入高中,学生将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个时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非常必要,优秀的思想品质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一、高中生的德育现状
传统的德育是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五爱四有”精神。进行德育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参观革命遗址,观看文艺晚会和参加爱国诗歌朗诵等,总之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些方式教育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是进行品德教育的很好方式。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传统的方式就不那么受学生待见了。一方面,他们在很早就接触了各种高科技产品,从手机、电脑等工具中他们能获取大量新信息,他们更愿意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网络上搜索消息,而不愿意接受传统的“守旧思想”的教育。另一方面,随着人才越来越多,社会竞争越来越强,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很多学校领导、老师以及家长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孩子们的德育工作,这也间接导致了品德教育的缺失。在经济发达地区,有的孩子十七八岁了却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做不到;在经济较贫穷的地区,“留守儿童”已然发展成为了“问题学生”。
二、教育中存在的德育问题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不是没有开展,而是它们没有落实。客观上,我国受教育的中小学生人数众多,无法细致顾及到每一个孩子;主观上,也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德育内容相对贫乏
传统德育中的“五爱”和“四有”,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很多中学进行德育的内容主体。社会在发展进步,校园环境在不断改善,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也在不断变化,长期给学生们宣扬一些集体主义和保守思想,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德育也就取不到良好的效果。虽然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但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德育仍旧被“俗套”甚至被忽视,没有真正地将思想品德与社会发展贯穿到我们的课堂中。
(2)德育方式较为单一
在部分发展较为前沿的学校,学生的德育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对于大多数还不那么发达的地区,学生进行德育的方式就很单一了,其主要的教育方式仍是课堂教育。例如在班会课上讲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光荣事迹。虽然这些事迹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优秀的人生观,但是这样地呈现方法枯燥无味,脱离了生活实际。稍微好一点的就是让学生集体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或者身体力行清扫校园。但是到了高三,为了提高学校升学率,有的地方性学校一般就不开设德育课,直接改为自习课或者其他科学课。这种方式可能暂时地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但是却不能让大部分学生认可。在一种被迫的环境中学习,如何能让学生们不发牢骚不厌学呢。
(3)德育目标泛化
教育以人为本,教学以生为本。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化、独立的个体,针对不同的个体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而现在的课堂比较庞大,知识的教育都难以达到对每个学生的“针对性”,我们的品德教育更是如此。这种广泛化的教育,就导致部分学生的德育难以落到实处。德育的不公平往往比知识教育的不公平更容易让学生感到无助,感到被忽视,它可能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一辈子的阴影。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4)德育评价流于形式
德育工作如果没有认真落实,就会导致德育评价流于形式。在网上搜索一些用于评价品德的语句,甚至由学生自己填写德育评价表,这种现象并不少见。真正的德育评价,不是靠考试分数或者几句话就能解释说明的,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和家长相互合作,细心观察。那些随意的评价,不仅无视了品德教育的规范性和重要性,还可能误导学生建立不正确的是非观。
三、改进办法
德育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在这个信息爆炸、鱼龙混杂的时代,引导学生积极向上,避免误入歧途。如何真正将德育落到实处?
(一)紧跟时代脚步,拓展德育内容
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到八荣八耻和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治国理念在发生着变化,这个社会对青年人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我们需要铭记过去的“五爱四有”,但是更需要接受和学习一些更加具体的可行的德育内容。比如我们需要敬业,热爱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事业,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还需要发展创新能力,死读书是不行的,我们要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旧问题,发现新疑惑。那么,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向往,去学习这些品质。
(二)开展多样活动,拓宽德育方式
不同地区发展各异,德育的方式应结合该地区的教学条件和地理、人文优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教学设施相对较齐全,可以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去开展德育课。如一起观看3D电影,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则可以组织学生一起下地劳动感受父母的辛劳,可以邀请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到课堂上来交流等。总之,进行德育不能拘泥于课堂,不能拘泥于课本,它应渗透在学生的活动中,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这样,学生对德育有兴趣,愿意参与其中,我们的德育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理解和消化。
(三)合理利用网络,专一德育对象
网络是把双刃剑。虽然网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但是只要我们合理使用并对学生进行引导,它就能给我们的德育教学带来很大便利。有些学生可能性格非常内向,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不愿与老师交流,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QQ、微信等工具和他进行沟通,那么他就会表达出自己的所想所惑,这时候我们就能根据他的情况引导他如何去选择和处理。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网络平台,将家长、教师和学生都联系起来,家长比教师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家、校合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
(四)考核综合素质,规范德育评价
大学里成绩的考核采用学分制,其中获得学分的成绩包括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这个考核方式可以很好地应用在德育上。德育不是靠语言说出来的,更不是考试考出来的,而是靠行动做出来的。有个词叫“道德体验”,是指个体通过亲身体验某一个道德事件或者道德情境之后,能够形成的全新的观念与认识,对该个体的行为及选择产生影响的具体过程。【1】只有真正去体验了某个过程,学生才能在其中领悟德育的内容、生活的真谛。那么,德育的评价就不应该只依靠语言文字,还应该辅以相关的活动和感受、心得。
(五)其他改进措施
1.学校作为高中生学习的主要场所,需要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在教学楼或者图书馆内摆设一些杰出人物的雕塑或者写上一些名言,多组织一些德育相关的主题活动等。
2.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应该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以身作则。不论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嫌差爱优”,不讽刺挖苦学生,也不做“知识买卖”。
3.德育评价是个抽象的过程,其相关制度也不够完善细致。我们的理论研究者们还需要探索一下如何将德育评价规范化,可操作化。
四、结语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代的德育在部分地区实施不够彻底,还存在内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需不断探索和改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教师和家长也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状态去调整德育方法。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定能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红梅.道德体验在高中德育中的运用与实现[J].教师,2013,(28):9-10.DOI:10.3969/j.issn.1674-120X.2013.28.005.
[2]宋继安.高中德育管理方法探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5):105.
[3]张孝南.高中生德育缺失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下旬,2016,(3):291.DOI:10.3969/j.issn.1673-2162(b).2016.03.259.
[4]乃买提江·那斯如里.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德育--广东佛山南海九江中学以生为本的德育管理学习经验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242-242,243.DOI:10.3969/j.issn.1674-9324.2013.28.173.
[5]包丽娟.如何利用“三爱教育”改进学校德育工作[J].读与写,2017,14(15):22-22.
[6]赖源增.浅谈高中德育教育方法的创新[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5):367-367.
[7]缪金,殷彩红.试论新媒体对高中德育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1):144-145.DOI:10.3969/j.issn.1673-0410.2016.1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