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威
纵观最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及地方卷真题,涉及对中国近现代化问题及相关问题的考查的试题非常之多,足可见命题人对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的渗透力度之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长久以来,在学界并不受重视、甚至是受某些传统意识形态而被人为地刻意打压和抹杀的清末新政(领域广泛涉及政治体制、官制、机构体制、外交、军事、司法、警察、财税制、币制、邮电、交通、工矿业、公共市政、文教、学制、大众传媒等方方面面)问题,其应有的客观作用和影响,最近几年正日益受到凸显和秉持唯物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全球史观的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和逐渐肯定。
笔者仅以近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中的大题部分为范围,具体遴选、列举和梳理其中涉及中国近现代化问题的真题,并给予简单地分类。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清末新政当下日益凸显的学术价值,笔者遂在几种据内容而横向划分的分类主体中,单列出“清末新政”一项,被归入“清末新政”一项中的高考试题,亦可被划入其他分类项目之中。具体的分类梳理如下:
1、清末新政相关问题。
2017年Ⅱ卷第45题,系清末京师的公共市政改革问题,要求概括和简析清末清政府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困难及启示;
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部分第13题,涉及以光绪帝名义开展的民法典编纂工作(最终成果为《大清民律草案》)问题,要求概括《草案》的特点、分析编纂动议在当时的背景,并指出其未能正式施行的原因;
2016年Ⅱ卷第45题,系清末新军为核心的军事国防改革问题,要求概括清末新军建设的特点,并简评清末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2014年Ⅰ卷第46题,系清末清政府主持的立宪运动问题,要求概括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然后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2013年Ⅰ卷第45题,乃清末新政和戊戌变法的异同比较问题,要求概括二者的共同之处,分析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的原因;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斯年,新课标全国卷仅有此一套)第40题,涉及清末学制与官员考任制度改革,还有对“德”“才”的新认识。
2、泛近代化问题(包括时间阶段的上溯或者跨众多角度范畴这两方面的“泛”化)。
2017年Ⅰ卷第42题,论述题,材料给出了14-17世纪(中国的前近代化阶段)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历史事件简表,要求提取出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加以阐述;
2017年Ⅲ卷第41题,论述题,材料大致主旨为: 近代中国接触了西洋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方面面的浸晕,面对大变局,式微的中国在应付困难的同时,谋求改变的新希望也应运而生,要求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2014年Ⅰ卷第40题,涉及进入世界近代史以来的,宋应星和牛顿二位科学家所代表的的中西方科技特点的横向对比问题——折射当时勃兴中的西方近代文明同日渐式微的中国传统文明的比较思考,要求指出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其出现背景,并分析二人科技成果命运迥异的原因;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斯年及其以前,新课标全国卷每年仅有一套)第41题,系论述题,要求结合所学评析和阐释以“西方的冲击——中国的反应”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这一模式。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系工场手工业时代(或曰前工业化时代)的中英两种资本主义萌发模式的比较问题,以中世纪晚期开始的毛纺织业到后来的棉纺织业再到各行业普遍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明清之际江南一隅官营和民营丝织业的发展阶段为载入点,要求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并按照史论结合的形式阐述对恩格斯“历史前提”(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劳动组织形式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才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
3、政治革新及关乎政治的思想主张。
2016年Ⅱ卷第46题,系概括太平天国后期总理朝政的洪仁玕提出的一系列参照西方的政治2016年Ⅲ卷第46题,乃概括和评价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的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家严复的“民智”认识和主张;
2015年Ⅰ卷第46题,系概括和分析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各政治党派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影响;
2015年Ⅱ卷第46题,乃概括和简评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共和立宪实现的真正关键在于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
4、人口及民生问题。
2016年Ⅰ卷第40题,涉及近代学者如康有为、严复等关于缓解人口压力问题主张的概括和评价;
2016年Ⅱ卷第40题,涉及包括近代以来的中国海外移民问题,要求概括16世纪以后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要求说明华人华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014年Ⅱ卷第40题,涉及清末东北(关东)移民及其对东北边地的开发问题,审视东北中西两种文明的碰撞,要求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并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5、工商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问题。
2017年Ⅱ卷第41题,涉及19世纪70年代由李鸿章等倡议、清政府采纳建议而试行的矿业政策问题,要求分析其与雍正年间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016年Ⅲ卷第41题,系论述题,以清末主动增开众多商埠以融入世界为实例,要求加以展开分析;
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部分第14题,涉及如上海、广州、汉口等近代大城市发展的原因之概括,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013年Ⅰ卷第40题,涉及包括晚清在内的中国海洋利用问题,渗透对大国近代海权意识的理性思考,要求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其启示;
6、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生活和思想理念问题。
2017年Ⅰ卷第41题,涉及大革命时期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问题,要求概括出其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成因;
2017年北京卷第37题,涉及包括中国近代在内的不同时期对“孝”这一传统观念的历史演变之解读;
2016年Ⅰ卷第40题,涉及19世纪末康有为对儒学及孔子的新认识(“托古改制”),要求分析康有为同韩愈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2016年Ⅲ卷第48题,系概括和分析蔡元培在北大所主持的立足于教育民主化、现代化的校务改革的原因、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2016年北京卷第37题,涉及对严复和蔡元培等人的教育主张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特点的概括,并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
2016年北京卷第41题,涉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和卢梭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