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一、有效教学的异化
我们曾经把学生隐喻为一个个相同的机器,教学的主要法则就是给这些机械以刺激并以期“它们”作出反应且最终习得这种反应的行为,当我们愈来愈厌恶于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种机械性劳动的时候,当我们的学生愈来愈厌烦这种被动学习的时候,我们反思,终于发现这种基于行为主义学习论教学方式的很多不妥,于是,我们在理论上批判并在行动上抛弃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行为,我们鄙视、批评、否定“机械重复训练”式教学行为。后来,我们又根据科学认识论——认知学习理论,来设计我们的课堂,把教学当成具有严格程序意义的事件来进行最优化的设计,于是,“期望”、“激发动机”、“选择性知觉”、“编码”、“记忆贮存”、“促进迁移”、“反馈阶段”、“增强保持”等等术语成为我们的教学指导语,这种基于把学生隐喻为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还是没有彻底改变学生做为物的被动学习地位,只不过由无脑的机械物变成了可以接纳信息输出信息的“电脑”物。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变成真正的人,给予这种教学的理论支撑是发生认识论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把人脑看成是利用自己经验与周围环境不断建构的空间,人的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和自己的主动建构。于是,我们今天的教学又在这样一些观念中行走:如“情境”、“交往”、“对话”、“互动”、“生成”,“探究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课堂教学生活又被这些新的概念异化了,使得新课程教学流于观念化的形式[1]。理想中的课堂有效教学离我们的追求似乎愈来愈远。
我们作为课堂阵地坚实的守望者,既然已经不满足于自己获得的教学习性文化,那就要去拷问这种习得性行为文化产生的根源,可能我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我们可能过多地追求了知识的有效,而更多地忽视了教学中人真实存在的有效,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过,如果仅仅围绕追求塑造“知识人”来打造有效教学,势必会忽略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前提,这样的有效性追求最终将会在学生“非人”的状态下变得无效。所以有效教学首先是具有以人为主观念的一种德性教学。如何挑战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心智的潜力,让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更加引人入胜、意趣盎然,这几乎是教学(论)研究的永恒主题,而且是一个在教学实践中至今还没有产生出完美答案的问题。我们能否抛弃习惯的以知识为主的思维方式而从人的这个角度来理解有效的课堂教学,并寻求真正有效的方法?对于此,文化的认知工具理论可能会给我们提供重要启示。
二、关于认知工具
在关于人类心理、学习、发展等问题研究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英年早逝的学者,他就是俄国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茨基。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他认为人学会工具的使用,是一个翻天覆地的事情,它引起了人的适应方式的巨变,人不再像动物那样以身体来直接适应自然,尽管工具无法成为心理结构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物质生产工具”对心理的反作用,导致了人类发明了“精神生产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这种理论对教育学的启示是:在人的工具中凝结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文化工具的使用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心智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创造出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总之,精神文化工具可以使人脱离并超越自然赋予人的“自然智能”阶段,而进化到由工具和辅助手段武装起来的智能化了的“文化智能”阶段,成为独立于世的真“人”。
可以认为,“在今天受过正规教育的人们,正面对着范围广阔的符号工具。作为认知工具,它们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了现代个人的真正的‘现实性’”。[2]从维果茨基的角度看,学习绝不是简单的行为模仿或习惯养成,也不是按照人的年龄阶段提供好的心理发展清单来建构填充。在学习过程中文化和历史将赋予儿童一系列的认知工具,这些工具不只是儿童在学校里要学习的阅读、写作、运算技巧,而且是由一个前后关联的认知系统,这些认知工具是人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成果,它是人类心灵的工具,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
加拿大教育科学家基兰·伊根教授兰立足维果茨基的理论,把认知工具研究引向教育实践领域,并把它发展成一个认知工具系统。他把认知工具发展成前后连贯的五个亚系统,即身体的认知、神话的认知、浪漫的认知、哲学的认知、批判的认知。(见下表)
身体的认知 | 神话的认知 | 浪漫的认知 | 哲学的认知 | 批判的认知 |
1.身体感知 2.情感反应和联系 3.韵律和乐感 4.姿势和交流 5.意向 | 1.故事 2.比喻(暗喻) 3.二元对立的抽象 4.押韵、估算和建模 5.笑话和幽默 6.成像(心象) | 1.现实感 2.现实的极限 3.英雄主义 4.好奇心 5.意义的人化(拟人化) | 1.寻求普遍性 2.过程步骤 3.追求确定性 4.基本概念和异常现象 | 1.理论的局限性 2.自反性和个性 3.联合聚结和特殊性 4.基本知识怀疑 |
三、应用认知工具:富有想象力的教学
利用这些认知工具人将丰富理解事物的方式,借助这些富有想象的理解方式,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实现学生心智的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反思能力、情感能力与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选择几种认知工具做简单分析,来体会一下不同寻常的教学。
1、现实与经验的极限感
从学生的现实世界、已有经验生活出发几乎成了我们当前新课程教学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信条。在很多人看来,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才真正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发展顺序,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世界的建构。事实真的如此吗?试想在学生极度厌倦的时候,“淀粉的用途”与“一个淀粉分子在人体内的旅程”哪一个话题会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显然是后者,而后者较之前者恰恰是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为什么是后者更有吸引力?因为我们在这里使用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工具,即浪漫认知中“经验的极限感”,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淀粉的用途,具有了关于淀粉的一些经验,但是“淀粉分子在体内的旅程”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对其现实经验的一种极限挑战,这种现实与经验的极限感材料比现实经验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怪异的、神秘的、奇妙的、可怕的、最不可想象的等等。因此,如果我们把“现实与经验的极限感”应用到教学中,它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学习现实世界知识的认知工具。“现实或经验的极限感”会把学生的幻想能力整合到一个高级的心理结构中,是一种一旦引发不易停止的高级想象力。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一些说法中进一步体会这种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想象力的诱发作用,如“蛋白质的变性”——“如何杀死一个狡猾的艾滋病毒”,“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古老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时尚元素”,“科学的两面性”——“哈伯:天使与魔鬼的化身”。
2、超越限制的英雄主义
人自身力量的局限和不足,使得人经常会采用一种最富想象力的方式——超越限制的英雄主义来实现对这种不足的超越,即通过联想来唤起我们的勇气、激情、坚持、活力或者力量等英雄品质。事实上,只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在任何事物中几乎都能挖掘出这种力量。比如,秋雨中一片孤零零的树叶,漫天的彩霞,一双沾满泥土的破裂的农鞋,无边无际雪原上的一个蠕动的黑点,都生动地展现了英雄主义品质。超越性的联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富有想象力地“粘附”在事物上。从这里我们得到的认知工具就是“超越限制的英雄主义”。
在教学中运用这个认知工具,就是要鼓励学生在所研究的事物中寻找一些超越的品质,通过这些特征展开积极的浪漫的联想。这里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轻松地把任何事物加以“英雄主义化”。以被扔掉的塑料杯为例:不应简单地把它看做破坏环境的废物,而是,把它看做化学家们通过数个世纪耐心细致的研究而获得的伟大的创造性成果。一个普通的塑料杯,生产它可能只需几分钟,大自然要完全降解它可能需要2000年左右的时间,这又是多么地令人费解。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白色”污染,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许应从中看到人造的伟大的“坚贞不屈”。而这个世界性难题,将要通过利用一种神奇的假单细胞菌进行降解的方法而到得最终解决,这个方法将把降解时间从2000年缩短到3个月或者更短的时间[3]。一个肉眼难以觉察的小小的微不足道的细菌,现在难道不正是我们心中的真正的“伟大”英雄?正如杠杆原理的发现鼓舞了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雄心,所有的科学发现都洋溢着浓郁的英雄主义品质。凭借“超越限制的英雄主义”这个认知工具,也许我们能从枯燥乏味的教材知识中发现越来越多的震撼人心、令人神往的“英雄史诗”。
3、概念的心理成像
在我们的教学观念中,一直把图像与概念、具体与抽象、事实与理论等范畴看做是彼此对立的,而且认为每一对范畴的后者都高级于前者,致使我们的教材充满概念、理论变得呆板而枯燥,我们的教学语言被大量的概念和理论窒息,似乎不搞这样重复着的抽象,就不足以显示教学的严肃和教师的权威,如此使得课堂里除了定义“是”这个概念而空无一物,课堂成为一个逼仄的师生精神场域。我们知道,在交流和沟通思想的时候,清晰动人的图像是最关键的因素。据此,我们只有借用心理成像的认知工具,用浪漫的自由想象把那些经专家高度逻辑概念化了的符号知识产生出活的图像来,才能使课堂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采用“概念的心理成像”这个认知工具,就意味着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应该只是注重那些概念的抽象规定,而应该花一些精力去思考一下那些作为概念内在构成的图像。只有通过这些有效地呈现事物复杂性的图像,学生才能生动地地快活而轻松地理解这些概念。图像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把我们的想象力“栖居”在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事物上。通过这种方式,课程就不再被理解为由各种概念和事实所构成的外在于人的知识,而是变成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通过心理成像,学生把自己变成了具有想象力的创造者。如,教学“萃取”这个概念时,我们暂时先绕开“萃取”、“萃取剂”、“溶解度差别”、“萃取剂的条件”、“分层”、“分液”等等术语,而是引导学生观察一瓶美丽橙色的溴水溶液,想象其中溴分子自由自在地徜徉在水的世界里,“它们像一个个小人儿均匀地分散着,自由地活动中,多么安静地一个生活图景。大事不好,突然似晴空霹雳,随着一声巨响,世界整个儿剧烈晃动起来,在无法控制的摇晃中有一种莫名的力量牢牢地抓住了这些溴的小人,带着它们开始下沉,下沉,世界渐渐恢复平静,你也是其中一个溴分子的小人,看看周围,原来分散好远的小伙伴现在都靠得很近,原来周围水的世界变成了四氯化碳的世界。咦,奇怪,我们眨眼之间怎么都挤进了四氯化碳的怀抱了呢?”试想,有了这样一个心理图景再来揭示萃取的相关概念是不是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种轻松和快乐?学生对萃取的原理以及相关知识问题的回答会不会水到渠成呢?
4、笑话、幽默以及拟人化
笑话、戏谑是一种高级的幽默,它能帮助我们瓦解掉由于过分紧张而带来的认知闭塞和单调感,给课堂增添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根据认知工具系统,它属于一种神话的认知,神话认知属于语言的口语阶段,如果说带着哲学的理论语词和批判的反思语词镜片来认识世界,世界可以给予我们认知的一种色彩的话,同样,身体认知的前语言、神话的口语和浪漫的书面语认知镜片都会给我们另外一种认知世界的不同颜色,既然如此,我们何必强求非戴着一种颜色的镜片来理解世界呢?我们可以抽象地严肃地讲授有关同素异形体的知识,也可以说一句“同学们可否知道,贵妇人雪白的脖颈上华贵耀眼的钻石是小黑炭的亲兄弟啊,它们命运的差距怎不令人感慨”;我们可以分析讲解白磷的化学性质,难道就不能说白磷“是一个不善于驾驭感情,最容易玩火自焚”的人吗?我们如果愿意还可以写写这样的化学诗歌:惰性气体好奇怪/当氢在电火花的吸引下/与氧洒下晶莹的泪滴/当钾投入水的怀抱/化成缕缕淡紫的青烟/当氯化氢拜倒在硝酸银面前/凝成丝丝乳白的沉淀/当硫酸亚铁静静地躺在敞口的瓶中/她也许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是何时变的心?
用一种合乎道德的方式给学生传承人类的精神文化,应该是我们所孜孜以求的有效教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