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支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学生必须读懂文言文,因此课标把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中阶段古诗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为了使话语更好地表述人的思想,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古人运用语言时也很讲究修辞。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有这样几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编者将其解释为“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凉。”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为什么听到歌声就让人感到“春光融融”,而看到舞蹈就让人“风雨凄凄”呢?显然,这一解释经不住推敲。实际上,这两句语法构造相同,对仗工整,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互文。互文,是我国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意应为“将军和战士经过多年的战争,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而不能理解为“将军经过数百次战争而死了,战士十年后回来了。”因此,“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蹈冷袖,风雨凄凄”可解释为“阿房宫里的歌舞台上,歌声震响,舞袖飘拂。时而充满暖意,犹如春光那样暖人心怀,时而带来寒气,就像风雨一般凄冷。”
高中语文教材中互文的例子很多,这里仅略举几例,稍加说明,俾由一斑以窥全豹。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乍一看,主人送到江边并未上船,只是客人登船道别而已,但从后文主客举酒相对,共闻琵琶,“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来看,则知主客均在船上,应理解为“主人客人下马,主人客人在船”。
又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是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金玉财宝是统治者所经营、收藏、积累而来的精英(实为搜刮而来的人民的血汗结晶)。但如说成“燕赵收藏的奇物 ,韩魏聚敛的珍品,齐楚保存的瑰宝(韩魏齐楚类推),那就显得拖沓重复。同样的道理,“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若理解为“早晨唱歌,晚上弹曲”,就降低了原文的艺术效果,应理解为“朝(夜)歌,(朝)夜弦”。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不能误解为只在十三岁学织素,只在十四岁学裁衣……而是在十三岁到十六岁这些年里先后学会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若理解为具体指某年则过于死板。
《礼记·表记》中说:“情欲信,辞欲巧。”古人运用互文这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呢?
一、使诗句变化而避免重复、单调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舟摇摇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以”与“而”是互文,“以”作连词用,避免了连用两个“而”字,这样就显得用词不重复。
二、使意义彼此间互相包蕴补足,言简意赅
互文“字去而意留”,是一种非常经济的表达方式,可收到省略用字、简法精炼、适应诗词格律的效果。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若不用互文手法,就要写成“主人客人下马,主人客又在船”,就会使语言累赘,而且破坏了格律,诗也就不成诗了。
三、能很好地为塑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如《孔雀东南飞》中“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两句,反映了刘兰芝早早晚晚,夜以继日地赶制夹裙和罗衫。此两句并无“刘兰芝专在早上绣夹裙,晚上做罗衫”的意思。作者运用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很好地写出刘兰芝准备殉节前,从容精心,早晚赶制衣服的情景。
四、烘托环境,渲染气氛
如《孔雀东南飞》描写焦仲卿、刘兰芝坟上景物的诗句,其中“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说的是他俩坟的周围都种上了松柏和梧桐,并非只在东边和西边种上了松树和柏树,只在左边和右边种上了梧桐树。“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是指松柏树和梧桐树的枝枝叶叶相覆盖,相连接,加上枝叶中间又有两只飞鸟每天晚上都鸣叫到五更天,可见环境是多么凄凉。
五、可以增强语言美
运用互文,可以增强语言美,即对称的美、含蓄的美、回环的美、节奏的美。如《孔雀东南飞》中“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两句,若不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就要写成“兰芝有时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有时右手持刀尺,左手执绫罗。”这样就会重复单调,失去语言的美感了。
总之,互文的作用是很大的,它可以以少胜多,言此及彼,丰富文句的内涵,加强文章的气势。只要我们认真品味研读,是不难体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