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毕
高三地理复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应付好高考这场考试,老师除了要研究高考考纲,还要强调复习把握主干知识,构建学生体系框架,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一.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高三的学生复习时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匆匆浏览题目后便立即下笔解答,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审题不清而导致失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做题时应留出更多的时间审清题目,明确试题要求和查考意图。
审题就是要看懂题意,找出题中尤其是图中的隐含条件,理解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图名和地理背景等,分析题目内容与课本的关系、分值与答案要点的关系。要达到此要求,我觉得有几个审题习惯需要注意培养:
1.审清题干的习惯
(1) 逐字逐句读题,不能扫读。
(2) 找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词,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如选择题备选项中,有“都”“全”等词多为错项。
(3) 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华北与华北平原、气候区与气候、分布规律与分布地区、水能与水电等,这些相似词语的地理含义是不同的。
(4) 对长句题目作一定的语法分析,弄懂题意,准确断句。
(5) 可在试卷上用铅笔做标记:画点、画线、画图等。(根据个人习惯)
2.抓住信息的习惯
(1)分项检索信息,如:示意图要先读图例,坐标图要先弄清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人口结构图,年龄分布图,产业结构图,表格要先读表头,再读其他内容。
(2)对某一地理事物不同年代的变化图、多项因素统计表,要细心地比较信息的变化。
(3)对图、文、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进行转换。
(4)正确运用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来回答问题。
3.展开联想的习惯
从图、表、文中不能直接获得答案的,要进行联想。联想要尽量回归课本,回归地理原理和规律;例如鲁尔工业区工业衰落的原因可以套用在很多类似案例,要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但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
4.前后互推的习惯
对选择题题组、简答题的各个小题,解题时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从中启发思维,寻求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题组的总题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前后互推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扩充有效信息来帮助正确解答问题。这种迂回战术在碰到难啃地“硬骨头”时十分有效。
二、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
地理非选择题的答题能力是许多高三学生的弱项,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看题目会做,但是表达不准确,丢分现象严重。特别是遇到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问题时,更是找不到头绪,看到答案后,又觉得非常简单。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即考查考生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又要用规范、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等形式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
三、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高考题都是命题专辑研究出的新题,我们平时训练时不可能练到高考题,但高考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我们都复习过,相似的习题我们也练习过。出错的主要原因在于考生对主干知识掌握不牢,对做过的典型题目缺少整理、积累,以及经常性地回顾。
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往往是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再现、加工、重新表达地过程。无论面对的是陌生的地理知识,还是已有的地理知识,都需要同学们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联想、迁移,并实现与新问题的对接,这样才能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例如,对“水能开发有利条件地分析”,首先,可以联想到影响水能开发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而自然因素中,河流落差大、径流量大、有口袋形的地形、地质条件好是有利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先进、市场需求量大等是有利条件;其次,在图像信息判读的基础上对图示小区域定位,迁移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相当知识进行对接。四、准确规范组织答案
对客观题,在对试题进行仔细准确地审题和逻辑分析后,要根据解题思路,做出正确选择。不能先入为主,要因题的条件而异,速度适当,不快不慢,重视第一感觉,不要轻易修改选项。
对主观题,可针对高考评卷“流水作业,采点给分”特点,进行“采点答题”,把握好答案地方向性、全面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具体要求有:
1. 答案的方向性
根据问题判断得分点地基本方向。一定要仔细分析问题,明确问的是什么,以免答错或答非所问。特别要注意关键词,如分析区位因素,应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评价影响,则既要考虑有利影响,也要考虑不利影响;要求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则不能回答社会经济因素等。
调用知识储存判断可能的得分点。明确了作答的基本方向,就可根据自己掌握的解题思路确定具体有哪些得分点。如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原料、动力、基础、历史、劳动力、政策、科技、交通和市场几方面就是具体的得分点。
2. 答案的全面性
每个主观题往往都包含着若干个得分点,答题漏点是许多考生得不到高分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点答题,就是要明确试题的得分点有几个,先看分值,根据分值可以基本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如果分值是3分,大多是3个得分点;如果分值是6分,则有可能是3个得分点,每点2分,也可能是6个得分点,每点1分。如果是8分,基本可以确认为四个得分点。
答题时,为保证尽可能得高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因此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避免失分。如回答形成原因、区位因素、条件、产生的后果、地理意义等问题,要尽量多答几个方面、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告诉我们,任何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发展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注意答案全面性地同时,要避免重复采点。高考阅卷时,对多答或者错答(只要前后不矛盾)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但常有考生在同一个得分点上反复阐述,结果浪费了考试的宝贵时间。如分析某地地区位因素时,有的考生回答:陆地上铁路网稠密,公路四通八达,沿海海运便利。其实这三个方面都是从“交通”这一得分点上作答的。
3. 答案的逻辑性
答案一定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从几个方面作答,让得分点一目了然。
同时还要主次分明。影响地理事物、现象形成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总有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我们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把主导因素放在最前面。
对因果联系密切地事物进行分析时,一定要讲究条理,或由因索果,或由果溯因,层层深入,切莫乱序。
4. 答案的准确性
要用精炼的地理术语回答问题,不说废话,少使用或不使用方言、口语。如不能将“河流夏季径流量大”答成“夏天流过的水多”。
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非选择题中的简答题不能写成小作文,要考虑阅卷者连续阅卷可能产生疲劳,要让阅卷者“一秒钟改完”“爽快给分”。
量体裁衣,酌情用笔。有时可依据题目的分值,答题卷所留的空白的大小,大致确定书写量。
答题规范,卷面整洁。字体工整清晰,不连笔,大小均匀,尽量少涂改。
不要在规定的答题区外答题,更不能用箭头指向某“地”,或写上“见反面”等不合理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