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钰莹
摘要: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是学生创造性、独特性的体现。本文提出了三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处理生成性资源的策略,力求为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生成性资源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 生成性资源 处理策略
所谓生成性资源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出现的超出教师课前预设范围的新问题、新情况等动态素材。例如,学生出乎意料的提问或回答、学生对课本知识错误的理解、学生之间就知识点所产生的歧义等等。对这些生成性资源,如果能够好好地加以利用,将会为课堂教学增添不少的风采。而高中思想政治作为一门实践性、思想性极强的课程,非常容易涌现出各种生成性资源。这对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既是令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的契机,也是不小的挑战。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为例,着重探讨高中政治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处理。
一、坚持尊重学生的原则,采取积极的评价方式
生成性资源在出现之初与教师的预设往往缺乏直接联系,有时甚至是相矛盾的。因此,某些教师极有可能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他们或者为了坚持课前的预设活动而选择刻意忽视这些生成性资源,或者因担心扰乱课堂秩序而对相关学生进行批判。这实际上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而且非常容易磋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大部分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是学生自主思考的产物。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可以调控,可以解析,但绝不可以漠视甚至是批判。
因此,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尊重学生的原则,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他们突发性的想法报以理解的态度,并坚持积极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生成性资源的价值也才能够得以实现。
关于这点,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深的体会。例如,在讲解实践具有能动性这一知识点时,我用课件呈现了两幅图片,分别是工人建造高楼和蜜蜂筑巢,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辨出人类建筑活动与蜜蜂筑巢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并从中总结出实践活动有何特点。结果,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蜜蜂筑的巢穴都是非常规则的六边形,科学家说过这种正六边形蜂巢,密合度最高、所需材料最少、可使用的空间最大,质量很好。而人类建造出来的各种建筑有质量好的,也有一些发生了质量问题。这说明动物的很多活动是充满智慧的,有的甚至比人类的实践活动还要高明呢!”这位学生的回答不仅没有点出人类实践活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区别,得出实践活动的能动性特点,而且还将动物的本能活动上升到了超出人类实践活动之上的高度,显然和我的课前预设产生了很大的冲突。但是,从这个答案中,我可以感受到这位同学日常知识积累比较丰富,而且乐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习热情较高。因此,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表扬了她的博闻。我问到:“看来这位同学对蜂巢了解很多嘛!是不是平时看了相关的课外书?”她回答到:“不是,我喜欢看《人与自然》这部纪录片,里面有一集讲到了这个。”我接着说到“嗯,多看这些科教片确实可以增长知识。那么,我们看到蜜蜂筑的巢确实非常精美,但是科学研究也证明蜜蜂筑巢是一种出自于本能的活动,是一些简单动作的重复,所以它们所筑的巢往往是千篇一律的。而人类所建造的各种建筑虽然会有瑕疵,但是这种建筑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在正式建造之前就确定好了既定的目标和计划,不是一个动作的简单重复,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精美建筑。同学们,可以列举一些例子吗?”学生争相回答到:“丽江古楼、北京四合院、八达岭长城、小区花园” “确实,这些建筑都是人类在一定目的的指导下建造的。通过这种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实践活动是具有能动性的,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而这是动物的本能活动无法做到的。这种能动性也是人类实践活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本质区别。” 在这一过程中,我坚持了肯定式的评价方式,即表扬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讲清了知识点。
二、加强对生成性资源的深层次加工和处理
生成性资源往往表现为零散的观点或者是片面的想法,缺乏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地对这些生成性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挖掘生成性资源的教学价值。在此,我列举两种应用面比较广的生成性资源加工处理方式。
1、引导助推式策略
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教师可以采取引导助推式策略。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者是小组探究,完善自身想法从而将这一资源变成更加具有教育影响的资源。
我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时,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对从众心理这一消费心理进行评价。根据学生们的课堂表现,我点了一个听课比较认真的女生起来回答这个问题。她说:“老师,我觉得从众心理对个人生活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消费时跟随大众或者是流行的趋势选择商品非常方便,不用花费太多的心思”。听到这个回答,我一开始感到非常的震惊甚至是诧异。在课前预设时,我觉得他们作为生活在新社会的一代,个性非常强烈,对消费时的从众行为应该非常反感,因而很容易就能够归纳出从众心理的弊端。然而事实却是,当这个女生说了她的想法后,有不少的学生都持有肯定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冷静下来进行思考。我发现这位学生的想法虽然只点出了从众心理较为积极的一面,显得不太成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前社会商品消费现状和现代人的消费疲倦心理。因此,我没有否定她的想法。而是对同学们说:“确实,现代社会的商品生产和买卖非常发达。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都被各种商品广告给包围了。所以,在消费的时候追随流行趋势会使我们的购物变得比较便利。从这点来看,xxx的观点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如果我们消费的时候只贪图方便,跟着流行趋势走,是不是也很容易买到一些不太实用或者是自己不太需要的商品?”同学们思考过后回答到:“是的。”这种引导式的提问,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理解从众心理其实是有利也有弊的。
2、澄清解释策略
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突现的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或者是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错误理解,教师应当及时进行澄清解释,帮助学生走出知识误区。
例如,在讲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章节的课时训练时,有一道题目涉及到对消费心理的区分。结果,有不少学生将“食品消费向广告看齐,人情消费向父母看齐”理解为从众心理而不是攀比心理。有一位同学还说:“从众心理指的是消费的时候受别人的影响比较大,向别人看齐。而食品消费的时候向广告看齐,人情消费的时候向父母看齐就说明自己的消费行为受到了别人的影响,这体现的就是从众心理啊!”这时,我意识到大部分学生没有正确区分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于是我解释到:“从众心理指的是消费的时候跟风、随大流,即“向众看齐”。而攀比心理指的是消费的时候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只注重面子,即“向上看齐”。根据这两点,我们再来看一下题干中体现的消费行为是在“向众看齐”还是在“向上看齐”呢?”同学们回答到“向上看齐”。我接着解释到:“确实,题干中的消费行为并不是在向大众看齐,而是在向那些收入远高于自己的群体看齐,即“向上看齐”,这体现的就是攀比心理。”通过这种及时的解释说明,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三、搭建预设与生成性资源之间的桥梁,促进两者的融合
尽管生成性资源可以产生重要的教育价值。但是,预设教学资源始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不能过度追求即时的生成性资源,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处理生成性资源之上。这样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重心的偏离。我在讲解货币的产生过程这一知识点时就曾犯了这个错误。严格来讲这部分知识点中,学生只需要简单了解物物交换和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进行交换的困难,进而理解货币产生的原因。综合来看,最多需要10分钟的教学时间。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我用课件呈现了几幅动态的商品图片。结果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图片吸引,并由此展开了议论。一开始,我非常的高兴,因为学生此时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非常高。为了保持学生的这种“积极性”,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详讲。并从学生的奇思妙想中引申讲解了不少课外知识。直到下课铃声响起,我才猛然惊醒。我发现这堂课最后的半个小时时间都花在讲解这部分内容之上。这就导致我这一堂课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当心,别被生成性资源迷了眼。要积极地寻找生成性资源与课前预设之间的联系,并以此为契合点,将生成性资源纳入预设体系之中,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这样,既发挥了生成性资源的作用,也不会阻碍正常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