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丽
【摘要】色彩美是古诗词美的重要表现之一,其主要通过颜色词来表现。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加以阐述:第一,颜色词与其修饰的事物一同出现,写实描绘;第二,不用颜色词,只出现事物,但读者仍能“看到”色彩;第三,用颜色词替代事物,事物不出现。
【关键词】诗词 颜色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格律,在短小的篇幅内,要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历代文人墨客以此为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语不惊人死不休”,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难写之景”的“景”,要用文字来表现其形其状其态,并非易事。于是,诗词中又辅以各种各样手法力求穷形尽相,色彩的运用便是其中之一。
提到色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画家。其实,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事物形色,诗词作家的本领丝毫不亚于画家直接用颜料描绘事物的能力。而且诗词更富于想象力,更易于感情的融入。
诗词中表现的颜色丰富多彩,色彩斑斓。赤橙黄绿青蓝紫,色色具备。最常见的是写实描绘,颜色词与它们修饰的事物紧密相连,一同出现。《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修饰鹅毛,“绿”“青”修饰水,“红”修饰鹅掌,“白”“绿”“红”三色搭配,清新可爱,一(只)群在水中嬉戏的大白鹅形象跃然纸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骄阳下,铺满水面无穷无际的深碧荷叶,傲立其间的粉红荷花,画面绚丽夺目,作者浓墨重彩,好一派浓郁的的盛夏风光!“红”“绿”两色是诗词中的常客,其他颜色也时有登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青山郭外斜”、“岸上杨柳青”、“溪上青青草”、“一行白鹭上青天”,“青”在诗词中修饰的多是绿色植物或天空。而我们现在常用修饰天空的“蓝”,诗词中多用“碧”,“碧云天”、“便引诗情到碧霄”。能窥见其本色的要数那句“春来江水绿如蓝”,颜色似乎非常纯正,但还是与“绿”脱不了关系。倒是“最是雨后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浓蓝”即深蓝色,显示了“蓝”的本来面目。“紫”在诗词中也很少出现,“日照香炉生紫烟”,此句虽写的是阳光照耀下,瀑布上空水汽蒸腾的景象,但还是掩盖不了“紫烟”的袅袅仙气。“塞上燕脂凝夜紫”、“烟光凝而暮山紫”,两句皆与夜色相关,显得厚重而苍茫。除彩色之外黑白两种极致颜色的运用,在诗词中也相当精彩。“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夏天的雨来得快、下得急,转眼间乌云翻滚,雨如珠落。“黑云”“白雨”,画面干净清爽。“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诗中的“黑”作为底色,映衬了严阵以待的将士们盔甲的耀眼、小舟上哪一点渔火的明亮。
诗词中写景状物,即使不用颜色词,读者在阅读时却会自动脑补,因为那些色彩就藏在字词背后。“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中蝴蝶有色,而“菜花”无色,但我们通过“无处寻”可以知道,黄蝶飞入菜花后,与菜花融为一体,无从辨别,菜花肯定是黄色。“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字面上诗中只有“绿”“红”两色,但“雪”虽未落,而白色已现,夜晚降临,黑色充盈,所以这首诗中有四种色彩,屋外的冷色调寒冷更突出屋内暖色调的温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辽阔沙漠的金黄色、一缕孤烟的黑灰色、天地相接处河流的白亮、缓缓坠落夕阳的红黄色,构成了一幅苍茫雄浑的图画。无须颜色词,无须身临其境,那些常见之景的形象色彩就会在读者头脑中出现。“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温暖的春风中,燕子出双入对,黑色的的剪影不时掠过红桃绿柳,湖边桃花盛开,鲜红似锦,娇艳欲滴,桃花倒映在水中,碧水荡漾,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远远望见,桃花仿佛蘸水而开。诗中没有颜色词,而红花绿水自在眼前。
诗词中色彩的运用,还有一种形式,即以颜色词替代事物,事物不出现。李清照的名句“绿肥红瘦”,形象地展现了经过一夜狂风骤雨后,枝叶繁密油亮、花朵凋零稀疏的景象。作者用“绿”替代枝叶,用“红”替代花朵,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类似诗词句“乱红飞过秋千处”、“晓看红湿处”、“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都是以“红”代花,以“绿” 代叶。“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同样只出现了颜色词“绿”“红”,只不过“绿”和“红”替代的事物更多更广,既可以联想到花草树木、青山绿水等自然风光,也可以联想到红墙绿瓦,画舫酒旗等人文景观。总之,这里的“绿”和“红”让人看到了春天的万紫千红。“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诗句描绘了桂花的色、形、味,其色暗黄、淡黄、清黄,其形柔弱淡雅,其味馥郁芳香。“浅碧”“深红”虽美,却比不上疏淡清雅的桂花。诗中没有指出花名,而那些颜色词让花儿历历在目。
自然之美令诗词家们欣喜赞叹,他们通过文字热情讴歌。古诗词之美也令后世读者倾心感佩。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词,我们对诗词之美便有了更直观的认识。